教学过程:
1.概念的引入
问题1∶在初中,我们学习过命题,什么是命题?命题通常写成什么形式?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?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?师生活动:根据学生列举的例子,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学习的命题的相关知识:命题的概念、命题的真假等,并引导学生关注到本节主要讨论的命题形式上:“若 p则 q”,通过改写之前列举的命题的例子,认识条件和结论
设计意图:复习初中学过的关于命题、真命题、假命题的概念,认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,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,
2.概念的形成
问题 2:阅读教科书第 17 页“思考”,关于思考中的 4个命题,哪些是真命题?哪些是假命题?你是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的 ?
师生活动:学生判断命题(1)~(4)的真假,教师根据学生情况,可以选择以下问题进行追问.
追问:(1)关于命题(1)和命题(4),由条件p可以得出结论 q,所以它们是真命题.对于一般的“若 p,则 q形式的命题,如果由p可以得出 9,那么这个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吗?反过来,如果这个命题是真命题,能否一定由p得出q?
(2)关于命题(2)和命题(3),由p通过推理不能得出 q,所以它们是假命题.对于一般的“若 p,则 q”形式的命题,如果由p通过推理不能得出9,那么这个命题一定是假命题吗?反过来,如果这个命题是假命题,能否由p通过推理得出q?
师生活动:学生独立思考追问中的问题、讨论交流.
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讨论交流的结果,阐明"命题真假“由p 推出 q”"充分条件(必要条件)”之间的关系,给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.
设计意图:从学生熟悉的命题出发,在判断“若 p,则 q”形式命题的真假的过程中,明确“命题的真假”与“由p推出 q”的关系,从而引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.
3.概念的理解
问题3:(1)在教科书 17 页“思考”中的四个命题中,P是q的什么条件?q是p的什么条件?
(2)举一些命题的例子,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,9是p的什么条件.
师生活动:学生独立思考,回答问题.教师进行订正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追问.
追问:(1)对于命题(1),如果q不成立,那么p成立吗?也就是“若平行四边形不是菱形,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“成立吗?
(2)同样地,对于命题(4),如果q不成立,那么P成立吗?也就是“若平面内直线a和b不平行,则直线a和b均垂直于直线"成立吗?
(3)对于“若 P,则 q“形式的真命题,如果 q不成立!则p一定不成立吗?为什么?
(4)如何判断p是否为q的充分条件?q是否为p的必要条件 ?
师生活动:学生独立思考,讨论交流.
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,结合学生列举的例子,重点说明两点:
(1)必要条件的意义,即“如果q不成立,则p一定不成,所以,q对于p成立而言是必要的,因此q是p的必要条件”对于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学生,也可以从形式推理角度说明“若p可以推出q,那么q不成立时,p一定不成立”,否则,若p成立,则q一定成立,矛盾!
(2)辨析充分条件(必要条件)的方法:将判断p是q的充分条件(q是p的必要条件)的问题转化为判断命题"若 P,则 q”的真假的问题.
设计意图:通过教科书的例子和学生自己举例子,熟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意义;借助具体例子,分析必要性,突破必要条件理解的难点;通过对辨析过程的分析,让学生掌握判断充分条件、必要条件的方法.
4.概念的深化
例 1下列“若 p,则 q“形式的命题中,哪些命题中的 p是 q的充分条件?
(1)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,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;
(2)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,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;
(3)若四边形为菱形,则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
(4)若x=1,则x=1;(5)若a=b,则ac=bc;(6)若 x,y为无理数,则 xy 为无理数.
师生活动:学生判断,教师给出解答示范,然后根据学生情况逐次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追问.
追问:(1)命题(1)给出了“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充分条件,即“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”.这样的充分条件唯一吗?如果不唯一,你能再给出几个不同的充分条件吗 ?
(2)这些充分条件都是初中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定理 ?
(3)请举例说明:数学中的判定定理都给出了判定相应数学对象的一个充分条件.
师生活动:学生独立思考,讨论交流.
教师将学生列举的充分条件写在黑板上,如下:
①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,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;
②若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,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;
③若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,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.
补充完善学生讨论交流(2)的结果,点明要点:数学中的判定定理都给出了判定相应数学对象的一个充分条件.
设计意图:一是熟练掌握利用判定命题真假来判断充分条件的方法;二是通过典型的数学命题,如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、两直线平行、内错角相等,理解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的关系,深化对“充分条件”的理解.
例 2 下列“若 p,则 q“形式的命题中,哪些命题中的 q是p的必要条件?
(1)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,则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;
(2)若两个三角形相似,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;
(3)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,则这个四边形是菱形;
(4)若x=1,则 x2=1;(5)若ac=bc,则a=b;
(6)若 xy为无理数,则 x,y 为无理数
师生活动:同例 1.
设计意图:一是熟练掌握利用判定命题真假来判断必要条件的方法;二是通过典型的数学命题,如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、两直线平行、内错角相等,理解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:数学中的每一条性质定理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的一个必要条件,深化对“必要条件”的理解.
5.概念的巩固应用
练习 判断下列“若 p,则 q”形式的命题中,哪些命题中的p是q的必要条件?这些命题中的q是p的什么条件?
(1)若A={1,2},B={1,2,3},则AB; (2)若a+b>2,则a>1目b>1; (3)若 x,y 都是偶数,则 x+y是偶数;
(4)若x²-2x-3-0则x=-1.
师生活动:学生做练习,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给予反馈.
设计意图:通过练习巩固掌握利用判断命题真假来判断充分条件的方法、
6.归纳小结、布置作业
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,并回答以下问题.
(1)举例说明什么是充分条件?什么是必要条件?如何判断充分条件,必要条件.
(2)举例说明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的关系,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.
设计意图:从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小结.
布置作业:教科书练习1,2,3
(五)目标检测设计
1.下列“若 p,则 q”形式的命题中,哪些命题中的p是q
的充分条件 ?
(1)若 r=y则 x=y ; (2)若两1二角形全等,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;
(3)若 a+5 是无理数,则a是无理数.
设计意图: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判断p是q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的方法.
2.下列“若 p,则 q”形式的命题中,哪些命题中的 q是P 的必要条件 ?
(1)若x=1,则-3x+2=0 (2)若四边形中有三个角是直角,则这个四边形是矩形;
(3)若x>3,则 2x-1>6
设计意图: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判断p是q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的方法.
该文章来源于开封家教网:https://kf.zhiyanxuan.com